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王紫菡 碩士生 成令方 副教授(102年1月)
高醫醫訊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八期
何謂同志?
何謂同志?從性別研究或社會學的角度來說,同志代表一個人的性傾向,指情感、浪漫、性需求上,對同樣性別具有慾望,常見的分類包含女同志(Lesbian)、男同志(Gay)、雙性戀(Bisexual)、跨性別(Transgender/Transexual)、酷兒(Queer)等,也有人用LGBTQ來統稱非典型的異性戀族群。
不過,同志並非愛戀同性如此簡單,因為多元的個人認同,同志的形象往往是跨越「生理性別」與「性別氣質」的多重組合。例如,有女孩除去乳房的性徵,卻不見得進行全套的變性手術,在男女二分之外看到多元性別的可能性。同志族群依據自身的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樣貌、選擇不同的愛戀對象。
同志就醫經驗的探討
雖然有不同類型的同志出現在台灣社會,但同志的就醫經驗仍鮮少提出討論,以下將列舉兩個就醫實例,來說明同志在醫療中遭遇到的情境與感受:
一、當同志遇上友善醫護人員
由於同志長期處在一個「恐同」(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)或異性戀預設的社會中,導致大多數的同志在就醫時隱匿自己的真實經驗,避免輕易出櫃帶來風險。像是女同志小茉因情緒問題而至精神科,小茉感覺醫師態度溫和,又經常能融入同志的常識與脈絡來問診,因此她也放心的向醫師出櫃,甚至帶著伴侶一起向醫師討論服藥後的狀況與解決之道,很快的小茉病情得到控制,由於同志們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是否對他/她們友善,感覺其實相當敏銳,不過一旦確定醫師值得信任,醫病之間的訊息交流與信任關係或許會明顯提昇。
二、欠缺法制保障的同性伴侶
由於台灣的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化,許多同志伴侶的感情與重要性可能超越了有血親的家人,但同志卻未能享有與異性戀夫妻同等的醫療權益與義務。例如一位肺囊蟲肺炎的已婚男子送醫後不久就昏迷,在胞姊的透露下,醫護人員得知該病患其實是男同志,且有交往已久的伴侶小威,然而家屬不接受、也不允許小威探病。哀傷的小威經常在加護病房外徘徊等待,希望能見男友最後一面。直到一名對同志十分友善的護理師得知此事,在她的與醫療團隊的協調下,特意避開家屬、在開放時間之外讓小威探視。此一案例也凸顯了許多同志伴侶不被承認的現況,因此伴侶法的推動更顯重要。
同志友善醫療的小撇步
從以上的例子,雖然只是同志就醫經驗的冰山一角,但也顯露同志友善醫療大多來自個別醫護人員的付出。在醫療制度的尚未全面檢討的情況下,提昇醫護人員對同志的敏感度,是同志友善醫療的第一要務,建議可先從以下兩個小撇步做起:
一、開闢同志與醫療對話機會。
二、修正性別二分、異性戀預設的問診風格
各科醫生問診的時候可以試圖修正異性戀的辭彙,例如以「有沒有伴侶,不論異性或同性」來取代「有沒有男/女朋友」,或是在婦科的問法中,若要詢問病患的性經驗,由於許多女同志未曾有過插入式性交,醫生可技巧地詢問「是否曾有過插入式的性行為」,以免雙方對「性經驗」一詞的定義產生落差。至於要不要出櫃,或要如何回應,則是同志們的自由。